首页 > 内容显示 >

快捷菜单 Menu

就诊指南

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
专家一上午下午
专家二全天下午
专家三全天上午
刘德桓教授治疗心病常用临床经验方浅析
发布日期:2021-08-14 点击次数:1971 来源: 关闭

刘德桓教授治疗心病常用临床经验方浅析

        刘德桓教授,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心病分会常委,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、硕士生导师,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委员、福建省中医内科分会常务副主委、福建省中医心病分会副主委。从事临床工作30 余年,医术精湛,学验俱丰,在中医治疗心病方面有独到之处。其潜心方药,独具匠心,创拟新方,多有发挥,每于临证,常起沉疴顽疾。现择其数方,浅析如下。

1 活血通脉汤

1. 1 组成当归10g,桃仁10g,红花6g,枳壳12g,薤白10g,生白芍15g,柴胡12g,川芎10g,怀牛膝12g,延胡索15g。

1. 2 主治病证中医心悸、胸痹、心痛、真心痛者。症见心悸胸闷,心前区憋闷或刺痛,痛引肩背,重则痛不可忍,唇甲青紫,舌暗红或有瘀斑,脉涩。

1. 3 方义分析刘师认为中医心系病证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疾病,它的发生发展需要经历较长的病理过

程。因此,“久病多瘀,久病成瘀”成为中医心病一个重要的病理因素,血瘀证也是中医心病较常见和较主要的病证。本方由血府逐瘀汤化裁而成,方中桃仁、红花、当归、川芎活血化瘀,加生白芍养血而柔肝、缓急而止痛,防纯化瘀之伤正; 柴胡、枳壳、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,加薤白通阳散结、行气导滞,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。诸药相合,构成活血通脉之剂。本方以行气养血为辅、活血化瘀为主,活血而不伤正、行气以助血行,达到活血化瘀、通脉止痛的功效。

2 化痰通脉汤

2. 1 组成瓜蒌12g,薤白15g,法半夏12g,陈皮10g,茯苓15g,浙贝母6g,胆南星12g,远志6g,桂枝

6g,莱菔子15g。

2. 2 主治病证中医心病痰浊闭塞证。主证见胸闷如窒而痛,或痛引肩背、气短喘促,或脘腹痞满、口黏乏味、恶心呕吐,肢体沉重,形体肥胖,痰多,苔浊腻或黄,脉滑数。

2. 3 方义分析刘师认为,痰浊是中医心病的主要病因及病机。痰浊内生,阻滞心脉,胸阳不振,发为胸痹;痰凝气结,痹阻清窍,则为痫病; 痰浊内盛,郁而化火,上扰心神,神机失常,则为癫狂。从现代医学诠释,主要是由于人们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,三高饮食( 高蛋白、高脂肪、高糖) 及纤维素、矿物质摄入过少,而且运动量减少,导致体内脂肪堆积、脂质紊乱、血液变稠,从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,使内膜增厚硬化,冠脉管径变窄,甚至堵塞而诱发诸多疾病,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最为常见[1]。其由心涉及脾胃,其临证表现特征多伴有消化道症状,如恶心呃逆,心绞痛发作时气憋欲吐,伴有气上逆攻冲。本方由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温胆汤化裁而成,其中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散结,祛痰宽胸; 温胆汤理气化痰、降逆和中。配浙贝母、胆南星以加强清热化痰之功,远志化痰宁心,桂枝温经通脉,莱菔子消食化滞。诸药合用,心胃同治,可达和胃化痰通脉之功。

3 温阳通脉汤

3. 1 组成熟附子12g( 先煎) ,炙甘草10g,干姜10g,葱白9 根,桂枝12g,丹参15g,川芎10g,鹿角霜10g。

3. 2 主治病证心阳不振证。心律失常、慢性心功能不全、心肌病、冠心病、肺心病、高血压性心脏病等,证见: 形寒,心悸,胸憋闷或胸痛时作,面白肢凉,精神倦怠,汗多肿胀; 舌质淡胖,苔薄白,脉沉细尺弱或结代,甚则脉微欲绝。

3. 3 方义分析刘师认为,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大多数是在中年以后发病,此时性腺机能开始衰退,正处于肝肾逐渐亏虚阶段。心阳不振证中常累及心肾阳虚,并涉及脾之阳气不足,在阳虚的基础上兼有寒凝血瘀,使脉道不畅,脉沉细或结代。而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,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促进和温煦作用; 心主血脉,有赖肾阳的温养,心气的推动,心脉才能搏动如常,脉象和缓有力,节律调匀,面色红润,全身得以营养; 脾主运化,为后天之本,气血之源,其功能的正常,亦得肾阳的鼓舞。本方由通脉四逆汤与桂枝甘草汤配合补肾、活血药加味而成,方中附子味辛甘而性热,“秉性纯阳,上能助心阳,中能温脾阳,下能补肾阳,为补火助阳、回阳救逆之要药”。干姜为温暖脾胃之主药,温中散寒,温心通脉; 桂枝温经通脉,助阳化气; 甘草炙用补中益气; 加用鹿角霜以温肾助阳; 葱白以宣通上下阳气; 丹参、川芎以行气活血。全方在温补心阳的同时,兼以温补肾阳、脾阳之品,助心阳以治本,配以行气活血之药,诸药合用,具有振奋心阳、温通经脉之功。

4 生脉养心汤

4. 1 组成党参15g,黄芪15g,麦冬15g,五味子10g,炙甘草10g,桂枝6g,泽兰12g,三七粉3g( 另冲) ,仙鹤草15g,丹参15g,酸枣仁15g。

4. 2 主治病证心气不足,元气耗伤,体虚病实,心血瘀阻之证,见于各种病因导致的心功能不全。症见气短乏力,怔忡,自汗,胸闷或疼痛( 多为隐痛) ,活动后加重,舌淡,脉虚或沉弱。

4. 3 方义分析本方由生脉散加味而成。方中以黄芪、党参益气为主,二药同用有较强的补中益气作用。

黄芪味甘,微温,有健脾补中、益卫固表之功,对于治疗心病中主要病机为心阳心气不足,及由其不足导致的血瘀、水肿有显著作用。党参为补气健脾之要药,能补气健脾、养血生津,且功效迅速; 现代医学研究,其所含皂苷、菊糖、微量生物碱、淀粉等对人体多脏器有不同程度的强壮作用,能提高人体的适应性。再者,麦冬、五味子与党参为生脉饮组方,合酸枣仁养心、安神、敛汗,补心气而养阴; 桂枝、甘草助心阳、温经脉,使阴阳相济。泽兰、丹参均可行气化瘀,且泽兰能活血、行水消肿,善于利血中之水; 丹参合三七粉还有补血之功,可养血化瘀。仙鹤草有补虚、强壮的作用,配合党参补气养血。诸药合用,共奏益气生脉、养心活血之功。

5 补肝益肾汤

5. 1 组方熟地黄15g,茯苓12g,菟丝子12g,山萸肉12g,生白芍15g,肉苁蓉10g,巴戟天15g,杜仲10g,黄芪15g,枸杞子15g,何首乌15g,黄精15g。

5. 2 主治病证肝肾不足证。此型多见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。主证见五心烦热,心痛,胸憋闷,心悸,伴烦躁易怒,头昏眩或痛胀,目干涩,耳鸣,肢麻或手足震颤,舌红绛,苔薄燥,脉弦细或代促。

5. 3 方义分析刘师认为,中医心病的治疗在祛邪的同时,尤其也要重视肝肾脏腑功能的调理。肝主疏泄

而藏血,其气升发,喜条达而恶抑郁。肝为五脏之贼,其本身病变外,常易牵涉和影响其他脏腑。若肝失疏泄,可致情志不畅,脾胃不和,而致痰浊内生及气滞血瘀。肝藏血,心主血脉,二者共同维持着人体血液的正常运行; 而肝主疏泄,调畅情志,心藏神明,精神之所舍,心与肝共同调节人的精神、情志活动。肝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心病的发展及预后。肾为先天之本,五脏六腑之根本。心属火,肾属水,心肾相交即是水火相济,而“水火者,阴阳之征兆也”,心肾之间阴阳水火气血津液皆气化相交,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态平衡。再者,肝肾同源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,因此,肝肾应同时调补。本方由左归丸化裁而成,方中熟地黄滋补肾阴,山萸肉、枸杞子、何首乌养肝滋肾,生白芍柔肝止痛,菟丝子、肉苁蓉、巴戟天、杜仲补肾助阳,黄芪补气助阳,黄精益气滋肾,茯苓渗湿利水,健脾安神。诸药合用,可达补肝益肾之功,刘师常用此方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,屡屡获效。

6 心得体会

以上五方,均系刘老师临床上常用于心病治疗的经验方,其用药精当,组方严密,体现了中医治疗心病

的特色。但其组方均并非一成不变,临床上常根据具体病证在主方上随证加减,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。刘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,对中医心病的认识独到,多有发挥,提出了化瘀浊益肝肾之法。“心病”一词首见于《内经》,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: “心病者,日中慧,夜半甚,平旦静”,“心病者,胸中痛……”。“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”。心居胸中,心包络围护其外,主要功能有三项: 其一,心主血脉,指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行的作用,即心气的作用; 其二,心藏神明,心是人体五脏六腑的首领,是生命活动的源动力,能够协调管理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; 其三,心开窍于舌,心之经脉与舌根相连,心气上通于舌,心的生理和病理表现,可由舌反应出来。从心的这三个功能来看,中医理

论体系中的“心”与现代医学中的心血管系统、神经系统、血液系统、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等的功能有关,这完全超越了现代解剖学中心脏的功能。刘师认为,在中医的五脏六腑之中,心为“君主之官”,地位至关重要。心主血脉、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决定了心病在脏腑病证中的影响重大。心病主要病位在于心,其发病是在心脏阴阳气血耗损或肝脾肾功能失调的基础上,为痰浊、血瘀、寒热、风火等外邪所犯而致。刘师在治疗心病时,尤其强调“痰致瘀”的病因病机及“肝肾”功能的调理,重视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,因此提出了化瘀浊益肝肾之法,创制了瘀浊清颗粒组方,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。



发布日期:2021-08-14 点击次数:1971 关闭